畅想华章传临>历史小说>我们那年代 > 第四章 十六
    我们的家里多了一位小客人,女儿袁青诞生了。孩子生不逢时营养缺乏,体质薄弱,但仍以顽强地生命力生长着。

    为适应农村中学发展需要,县文教局从全县小学中,抽调了八名教师,到“江西教育学院”进修初中辅导课程。

    我也是其中的一个。

    农村大办初中,急需师资,所以我们只能是短期速成。院方将我们的学习时间安排得非常紧。

    刚到学院时,吃饭没有定量,这对我和一些从农村来的“罗汉肚子”来说,真是喜出望外。

    开学一个月后,学院党委办公室,召开全院师生动员大会,宣布粮食实行定量,按大学生标准每月指标三十三斤左右,并实行凭分配的指标购买饭票。这样,我们每天只有一斤多一点粮食。

    好在学院食堂早餐,除馒头收饭票以外,稀饭是不要饭票而且是不定量的。

    我和黄旗声几个进修的老师,将早自习每天安排在食堂里,只要厨师把稀饭抬出来,我们就抢先盛在大瓷碗里,让它先冷却,然后继续看书。等到下课的铃声一响,我们就从容地走到饭桌前,端起大瓷碗就喝。待众人涌进食堂时,我们已将第二碗稀饭盛好,放在桌子上。这样,我们就可以喝下两碗稀饭或者更多,早餐就不用买馒头,把节约下来的饭票,用于午餐和晚餐。

    学院里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。

    图书馆的图书特别多。星期天,我们除了逛街以外,就是整天泡在图书馆里。巴金的《家》、《春》、《秋》;杨沫的《青春之歌》;曲波的《林海雪原》以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《钢铁是怎样煉成的》等。

    学院里放映电影故事片,真让我百看不厌,如《甲方代表》、《护士日记》、《锦上添花》、《柳堡的故事》、《我们村里的年青人》等。我也是“工人文化宫”’、“人民电影院”和“百花洲电影院”的常客。

    每天下午放学前,校园的喇叭里就传出《蓝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样》、《马兰花》等交际舞曲,师生们便涌向广场翩翩起舞。

    晚上,教室里静悄悄的,学员们正在晚自习。

    忽然,校园里的高音喇叭响了。这是学院播音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,播音员兴高采烈地宣布:”***同志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。“

    顿时,教室里一片欢呼,走廊里的人群像破闸的洪水,大家奔走相告,涌向广场,高声欢唱。

    我们爬上楼顶,想了解一下外面的情况。只见江西大学、江西师范学院等高等学府的校园里,灯火辉煌,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。

    一时间,编炮声、锣鼓声以及口号声,响彻云霄。

    南昌市成了不眠之夜城,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。

    一天上午,我接到淑娟的一封信。信中告知不满一周岁的女儿袁青,突然病倒了。

    我心情很不安,恨不得立即赶回家看望照顾。学院的朱书记和蔡辅导员知道我的情况后,安慰着我,劝我安心学习,并背地里发电报给我所在的公社询问孩子的病情。当回电报告知孩子病情已好,他们便立即将回电给我看。

    后来才知道,孩子生病的全过程。

    一天,女儿袁青高烧不退,淑娟把昏迷的孩子送到了杨梓卫生所。

    孩子躺在乒乓球桌子上,请来所长、老中医和一位年轻的姓肖的医生会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