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空看到的,觉着很有意义,文章的重点就是,屁民还是屁民,穿越了也不会有什么区别。
穿越男必看,1986年德国著名穿越模拟实验:如果你是路易十六时光回到1787年,如果你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,您能否更好的管理这个国家?历史是否因为一个现代人的管理能力而改变轨迹,譬如,法国大**也许不会爆发,路易十六也不用上断头台了?这并不是一个穿越问题,而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实验。
1986年德国心理学家kuhle和badke创造了一个模拟实验,受测者把自己当作国王,任务是根据1787年路易十六面临的困局,拟定一个战略计划。1787年法国处于大**前夕,社会环境一塌糊涂。
最集中的矛盾体现为财政危机,路易十六要面对这些头疼的财务问题:1)他娶了一个超爱花钱的王后,著名的“赤字夫人”玛丽安托奈特2)因卷入美国**战争,法国债务高达20亿法郎,濒临破产3)社会财富聚集于教士和贵族手中,他们享受特权,拒不缴税。
受测者根据这些情况设计了各种解决方案,例如有人说“我要从贵族那儿收一大笔钱,平衡国库预算”,有人说“要集中精力扩大.法国出口,换取外汇”,还有人建议“消减王室开支,王让后少花点钱!”,等等。
实验结果显示,虽然这些受测者具备现代人的眼界以及“后见之明”的优势,他们的方案并不能真正解决二百年前的问题。这些方案要么抓错了重点(王后的奢靡并非财政危机主因),要么缺乏执行的必备条件(向贵族收税很难落实)。
比起现代人纸上谈兵,当年法国财政大臣卡洛纳的计划也许更有价值。卡洛纳的改革计划是一整套设想,包括用综合税代替人头税,取消国内关税,没收教会财产,设立省级会议,减缓法国三个等级的对立,等等。
可是,真实历史的走向,所有人都知道了:1787年,卡洛纳方案因贵族反对而陷入僵局,路易十六解雇卡洛纳->两年后,法国大**爆发,王室推翻->六年后,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。
“路易十六实验”对于一些穿越小说的主题设定提出了挑战。人们经常读到类似的情景是一个平凡的男猪穿回古代,凭借现代经验作出成功的谋划,最后获得江山美人。很多人说这也许是一个没法验证的问题,除非你真的让他穿回去,证明给你看。
其实你不需要让他们穿回去,因为有更简单的办法可证明,男猪十有**是要失败的。这个证明方法就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的规划**。
上周我坐京沪高铁,火车上读了一本有趣的书讲到类似的计算机实验。此书名字是《thelogicoffailure》,作者是德国的认知科学家dietrichdorrich创设了一些计算机模拟的规划**,这些实验有各种各样的设定,比如在一个游戏里,你可能是一个市长,管理一个英国城市。在另一个游戏里,你可能变成一个酋长,领导着西非的一个游牧部落。
美国大学其实也有类似的课程用计算机模拟商业活动,如forad这种程序,学生们模仿ceo对企业经营参数进行多轮调节和决策。这些模拟角色,类似于一个人穿回1787变成路易十六,不论你是国王、市长、酋长,面对的都是一个“规划家”的任务:如何在一个复杂性系统里收集信息、研究问题、提出规划、付诸实施?受测者可以不停调整他们的策略,并把参数输入计算机。计算机则对他们管理的社会进行模拟运算,并在每一个规划期结束后,给出动态的社会演变结果。
模拟的好处之一就是,不用苦等一个人当了20年国王才发现他是治国庸才,计算机只要几个小时就能证明这一点了。事实上,模拟实验发现,绝大多数受测者,不论其现实身份如何,在应付人类社会演化或是自然生态这些复杂性系统时,他们的能力全都弱爆了。这些受测者都很认真投入的进行分析、规划、和决策,可他们若当了市长、酋长、甚至村长,在模拟环境里,你将看到他们治下的社会走向各种失败之局:人口不是爆炸就是灭绝、生产不是畸形就是停滞、生态灾难、全盘性大饥荒,等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受测者面临的问题有一些共同特征:1)不透明:看不到一个系统的内部机制,往里扔一个石子,也听不到及时的回声。2)关联性:系统内有许多变量相互影响,这些影响有的造成“正反馈”,有的造成“负反馈”,总之,这些内部关系超级纠结。3)动态性:你不理这个系统,系统自己也在不停的走动。你要观察的不仅是一个时点上的系统值,而是推测整个系统随时间推移最终向何方演化。治理国家、管理企业、甚至清理池塘,都要和一个类似上面特性的人类或自然系统在打交道。
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“黑盒子”。人们无法打开盒子,只能这儿戳一戳,那儿碰一碰,猜这盒子到底藏着什么玄妙。人类在规划“黑盒问题”方面好像天生就找不到感觉。在dietrich创设的计算机游戏中,受测者虽然掌握上帝视角,仍无法避免系统的屡屡失控。这些结果并不令人意外。
人们总是高估自己,看不到失败的普遍性。不过,这些实验体现出一些值得留意的错误共性,不妨多说几句。譬如一个常见的认知错误,是因为系统不透明造成。人类大脑本能的假定事情之间存在瞬间联系,比如当你拧开煤气灶,火苗子腾的冒出来,这就是你的决策立刻反馈结果。但复杂性系统往往没这么透明,最重要的是它有一个延后性,就象宏观经济学经常讲到的“政策时滞”效应一样。
1988年,心理学家utereichert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温度调节实验,考察人类能否对一个不透明且有时滞的系统,作出正确的反应。任务是调节一个保鲜冷库的温度。冷库装有一个温度计,显示现在温度是15度,这太高了。受测者要对调节器进行校准,使室温下降并稳定到4度。实验关键点有两个:1)调节器的刻度是0-200,受测者不知道这些刻度与温度之间的对应关系。2)冷库对调节器的反应有5分钟延迟,就是说,当室温达到调节器指定温度时,系统将继续被加热或制冷5分钟。
所以你观测的温度可能开始太高,接着太低,接着又太高,接着又太低…这种随着时间不停收窄振荡,并最终趋于一个稳定值的系统其实并不少见,例如很多住宅的自动恒温器都是这样的设计模式。对受测者来说,最好的策略就是把调节器随机拨到0-200之间任一刻度,保持不动,直到温度稳定到一个常值。这样,可以很容易算出温度计和调节器之间的对应关系,然后一步到位的校准到4度。
但是,受测者事先不知道存在5分钟延迟反应。他们本能假定是,调节器和温度之间存在瞬间联系,于是他们过度频繁的干预调节器,然后每一次都失望的发现,温度要么太低要么太高,总之,怎样折腾都找不到4度在哪儿。底下这图表是大多数受测者的典型反应过程:横轴是实验时间,受测者在100分钟的实验时间内,调节出来一条不断波动的温度曲线。您看得到,温度从来就没稳在4度上。右侧刻度(0-200)是调节器,小三角形代表受测者每一次调整调节器的记录。实验前50分钟,受测者采取了试错法,先调低调节器,当温度低过4度,他就升高调节器,如此反复不停。
实验后50分钟,受测者开始抓狂了,他开始绝望的乱调一通,调节器一下子开到200最高值,一下又调到最低0值。抓狂的决策导致温度波动大幅加剧,直到实验结束他也没搞明白:如果把调节器拨到23,保持不动,最终室温将稳定为4度。这实验很难吗?实际上,不算难。参与者任务简单,且可按自己的意愿随时干预,何况还能不停收到温度计随时间变动的数据记录。
在真实世界里,一个复杂系统很少有这么短的反应延迟,也很少给人们提供一个完整的时间序列数据去分析。另一个常见的错误源于系统内部的因子之间存在复杂关联。所以决策者找不到一个正确的着手方向,他们总是从一个目标跳到另一个目标,忘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。
假如你现在就是一个城市的市长。这个城市叫greenvale,位于英国西北,有3700个居民,主要工业是手表制造、也有零售、银行、餐馆等。不过,地球上没这地儿,这个城市完全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。dietrich请48个实验者担任市长,测试他们的执政能力和决策特点。市长任期10年,实现独裁统治。在游戏的设定中,市长有一个总的目标,就是提高市民对政府的满意度。这就象中国.政府总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一般。
这个目的又可以分解为许多具体的小目标:减少失业,扩大住房,改善福利、促进生产,提高收入、等等。管理一个小型城市就是管理一个连锁性的复杂系统,市长不可能只做一个事情,而且一个事情的行动对其他事情都要产生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