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章冬去春来
接下来的日子就过得很平静了,一直到冬天过去,春天回来。
春天啊,真是个好季节,尤其今年是会试之年,就更加热闹了,无数书生学子涌进了京城,希望能蟾宫折桂,金榜题名,一展心中的抱负。
文会层出不穷,士子们互相结交,在各种地方都能听到他们的高谈阔论,看到他们留下的诗文书画。倒不是人人都爱表现自己,只不过,这样能帮他们提高自己的名声,运气好的还能引来大人物的欣赏,而在会试之前如果能得到大人物的欣赏自然是有助于自己的前途的。
盛月薇虽然是闺中女儿,但是有了第一世的经验,她对于很多事物的认识要比其他人深刻。在她眼里,其实本朝的科举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,甚至埋下了很多隐患。
她简单的了解过,此时的科举取士还没有像明、清那样形成完整的制度。前朝才开始实行了科举取士,并且为了安抚世家大族,当时是举荐制和科举制并行。
而本朝为了收拢人心,同时遏制世家大族的实力,同样选择了实行科举制度,并且在科举的内容上做出了一定的改进。
首先科目减少,除了进士科受重视之外,其他的科目都不怎么得意。而进士主要考帖经,墨义,诗赋,能考上的人文采没什么问题,但是要说治国之道那可就见仁见智了。写的一手锦绣文章,不代表能干实事。
而且,在本朝,读书是一件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难的事。因为所需的经济开支,压根就不是普通人家能负担的起的。而寒门想出贵子在教育资源贫瘠的情况下更是难上加难。渐渐地这些年,能考上的所谓寒门实际上都是家有余财的,真正一贫如洗的根本一点机会都没有,两级分化严重。
所以,本朝的教育资源渐渐地被大族所垄断,普通百姓难有出头之日。
而这种情况,在永泰帝上位的时候更加严重。
在慕容昭没有出生之前,永泰帝在礼法上就是皇位第一继承人,但是,慕容昭出生后,立嫡立长,永泰帝的位置就不稳了,直到今天,还有人说他得位不正。
这种情况下,如果是个硬气的皇帝,自然能压下这样的声音,偏偏永泰帝性格对外也比较软弱。于是,他选择了讨好大臣。
怎么办呢?提高大臣的待遇,禄米薪俸不断提高,同时增加科举录取的人数,为自己求一个好名声。民间的声音大多来自这些士人,永泰帝安抚了他们,自然就能得到一个好名声。
这番举动确实有效果,说他不是的人少了。但是,造成的后果其实是很严重的。
一来,官员数量变多,造成大量亢余,朝廷的负担变重,同时办事效率反而变低了。二来,帝王的威信也降低了,朝堂上的官员沆瀣一气,把持着科举,考中的人要么加入他们,要么被打压一辈子不得出头,导致朝堂上也一片混乱。
朝堂混乱了,反应到下面就是官员的办事不力,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。
而且,朝堂上文武之争越发严重,并且武官明显落在下风,导致对外交往的风格显得格外软弱。
总而言之,在盛月薇的记忆中,朝廷到后面越发一团乱,慕容赢接手这个烂摊子,可他除了用一些阴狠的手段排除异己,也没有足够的魄力去改变现状。
这一点,他甚至不如男配孟轻舟,盛月薇再不喜欢孟轻舟,也得承认这个人至少是个好官,他能为百姓办实事。慕容赢眼里,所有人都是他的工具,他的仆从,百姓什么的,他压根看不到。
反倒是摄政王,有眼光也有魄力,上辈子一手主持改革,想要治理朝堂的乱象。
可惜自己死的早,不知道他有没有成功。
当然,眼下,盛月薇身边就有一个要参加春闱的人,孟轻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