畅想华章传临>奇幻小说>朋友的母亲木鱼天 > 第40章 穷冥自然第七人
    []

    胡适的《四论问题与主义》,主张以“历史的态度”输入学说和主🚬🖝义。

    因为《每周评论》遭北洋政府封禁,第37号只印刷了第一版,其中就有🚚📻☝《四论问题与主义———论输入学理的方法》的部🂩分文字。文章谈及“输入学说”的注意事项和“应该注意‘论主’的生平事实和他所受的学术影响”。

    此后的文字没有刊出🄈,这篇文章后来🇯被胡适收入《胡适文存🁆》。

    《四论问题与主义》的题下,胡适特地标明该文主要探讨“论输入学理的方法”,即对于输入🁁各种学说主义所应采取的态度。胡适将其归结为“历史的态度”,即“凡对于每一种事物制度,总想寻出他的前因与后果,不把他当作一种来无影去无踪的孤立东西,这种态度就是历史的态度”。他希望中国学者都用这种态度研究一🈉☊♑切学理、一切主义,🋡🚵这样输入的每一个主义,“都是活人对于活问题的解释与解决”“都有来历可考”“都有效果可寻”,并且避免了许多“一知半解、半生不熟、生吞活剥主义”的弊端。

    输入学说怎样实行“历史的态度”?胡🔵🅂🃫适认为,要注意三点:第一,要注意学说产生的时势情形,因为“凡是有生命的学说,都是时代🟡的产儿”,最初“都只是一种对症下药的药方”。

    第二,要注意“论主”的生平事迹和所受的学术影响,因为学说代表某人的“心思见解”,如不仔细分辨,就会把“个人怪癖的分子,🟡当作有永久价值的真理”。他以“马克思主义”的“论主”马🕪克思为例,对此作了说明。

    第三,要注意学说的效果即“主义的价值和功用”,效果包括在思🚬🖝想界学术界发生的影响、改变人🅢🈐♃的言行、变换制度风俗的性质等等,观察这些效果,就能清楚学说的意义和功用价值。

    他以“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要部分”唯物史观和阶级竞争说为例,对此加以说明。胡适🍪虽然充分肯定唯物史观的价值和意义,但却极力反对阶级斗争。对其,其言辞很激烈,认为“阶级竞争说”“太偏向申明‘阶级的自觉心’,无形之中🈛⚥养成一种阶级的仇视心”。其结果是,“使社会上本来应该互助而且可以互助的两种🉉大势力,成为两座对垒的敌营,使许多建设的救济方法成为不可能,使历史上演出许多本不须有的惨剧”。

    前边说了,1919年8月30日,北洋政府下令封禁《每周评论》。原定8月31日出版的第37号,只印刷了第一🂌个版面。这个问题上的争论也便被迫戛然而止。😂⚏🐖

    蓝公武1887年1月23日—1957年9月9日字志🏱🝼🐣先,祖籍广东省大埔县湖寮镇古城村。

    幼读私塾,后赴日本留学,191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🜉⛿帝国大学哲学系。1913年赴德国留学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回国。1904年加入光复会。辛亥革命后曾任《时事新报》总编辑等职。1917年后任《国民公报》社长、《晨报》董事、北洋政府国会议员。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和护国、护法运动。1919年五四运动后,开🃛😟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。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、中国大学任教,讲授马克思的《资本🂞🏶论》。

    1931年后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工🟠🞢🕸作。抗日战争时期,因在高等院校宣传抗日救国主张♥🊤💒,1940年曾被日本侵略军宪兵司令部逮捕关押,后经亲朋营救获释。

    1945年夏到晋察冀解放区。

    抗日战🙚🊿🖃争胜利后,任察哈尔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厅长、🇎🗝北岳行署民政厅厅长。

    1948年9月任华北人民政府🉗🇠🙻副主席兼民政部⚋🏶部长。

    新中国成立后,任最高人民🈠⛚🚻检察署副检察长兼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。曾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、人大常委会委员。

    在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中,无论胡适还是李大钊,都力图通过充分和缜密的说理服人,表现出一种宽容与温和的态度。李大钊在给胡适的信中开头就表示,他的观点“其中有的或可与先生的主张互相发明,有的是我们对社会的告白⚉🏧🜟。现在把他一一写出,请先生指正”;文末又说:“以上拉杂写来,有的和先生的意见完全相同,有的稍相差异”,“如有未当,请赐指教”。而胡适对蓝公武、李大钊二文的反应则是“把我的一点意思,发挥的更透彻明了,还有许多匡🛛🝃正的地方,我很感激他们两位”。由此可见,双方都在相互尊敬的基础上讨论问题,既相互辩驳,又相互肯定,绝无后来政治论战中那种十足的火药味和你死我活的激烈交锋。

    细读争论双方的观点,🈑都有可圈可点之处,重要⚋🏶的是他们是在平心静气的讨论问题🊄,甚至相互学习和借鉴,何来剑拔弓张。

    无论胡适、李大钊、蓝公武,都是个人品质很好的努力作学问和追求真理之人。现在回过头来,讨论他们在哪些方面谁对谁错,谁更有道理,固然也是有益处的;但更重要的是他们🇨治学的态度,和讨论问题🟋时的心怀若谷,不像有些人那样搞起大批判来就你🕹死我活。

    著名党史学家胡绳晚年曾指出:“胡适与李大钊之间的‘问题与主义’之争,过去把它讲成是敌对双方的斗争,事实上还是朋友之间的争论,双方都是反对封建主义旧思想、旧势力的。……这场为时短暂的‘问题与主义’之争,是民主阵线内部发生的一场争论。争论的方式是商讨式的,直率而温和,并没有剑拔弩张。争论之时,胡适与李大钊之间,友谊依旧。争🇉论🉴🋣过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,陈独秀、李大钊与胡适,也并没有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迥异而反目为仇。??所以,过去把这场争论说成两种敌对思想体系不可调和的大搏斗,无疑是夸大了。”

    至于论争的结果,有人认为,这场争论促进了李大钊等人更切实地把学习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深入了解和逐步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,这对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,推动人们进一步探索如何改造中国社会起了积极的作用。如李大钊在《再论问题与主义》一文中就写道:我们“把这个那个的主义,拿来作工具,用以为实际的运动,他会因时、因所、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用环境的变化”。因此,“一个社会主义者,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,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”。这无疑🕉🇶🝇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。他还承认:“我们最近发表的言论,偏于纸上空谈的多,涉及实际问题的少。以后誓向实际的方面去作。”

    从后来的情况来看,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