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也不能完全这么说。”
常浩南把切成块的豆腐放在盘子里,然后给杜义山和自己调火锅蘸料:
“那次去盛京,确实是被杨总带着长了见识的。”
“以前知识学的再好,设计搞得再溜,都只能算是纸上谈兵,八三工程是我和师姐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完整的飞机设计流程。”
“要不是有这么个机会,恐怕我的潜力也没那么快被激发出来……”
他这番回答绝对是真心实意。
毕竟,系统最开始一共就给了10个科研点作为起家“经费”。
还被他做个课程设计就用掉了一大半。
如果不是在参与八三工程的过程中捞了一大笔点数和经验,那后面的很多机会必定就会直接错过去。
最直接的,就是97年年初的那次对欧合作,如果没有常浩南拿出来的防除冰技术作为筹码,哪怕最后能成,也不可能获得支线飞机适航审定互认这种逆天条件。
又比如搞TORCHMultiphysics软件时就不可能直接拿十倍点数砸出结果,火炬集团的发展节奏必定放缓。
那后续跟欧盟之间的进一步扩大合作,以及给日本企业挖坑,曝光其系统性造假的问题就更无从谈起……
总之,这些都是一环扣一环的。
杜义山只是笑了笑,并未继续纠结这个话题,而是话锋一转问道:
“按照两年的培养方案,你今年夏天就该毕业了,之后有什么打算?”
“我之前就想着以火炬集团的名义跟咱们京航成立一个联合实验室,到时候应该会选择留校兼任实验室主任。”
这个事情常浩南之前就跟姚梦娜说过,现在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变化:
“不过档案应该得挂到火炬集团那边了,否则我这集团一把手始终是个兼职合同工,总归有点不太像话……”
二人说这几句话的功夫,火锅里的羊肉已经煮好,杜义山先是给常浩南夹了一筷子,同时肯定道:
“嗯,把重点放到公司那边是对的。”
“以火炬集团目前的影响力和发展势头,不可能一直是个挂靠在科学院下面的二级国企,升格成直属央企是早晚的事情,上升空间比在学校大得多。”
这番表态倒是有点出乎常浩南的预料:
“我在短时间内没有扩充火炬集团规模的计划,升格央直企业的话……会不会有点太小了?”